阿根廷华人在线

  • whatsapp 1122582205
  • 邮箱:horizontechino@gmail.com
搜索
阿根廷华人在线 首页 新闻资讯 历史 查看内容

美国玩完了:这次,美国非求中国不可!

2022-6-19 18:40| 发布者: angel| 查看: 1450| 评论: 0|来自: 西陆网

摘要:   大家应该能够明显感觉到,美国此轮高通胀猛烈而持久,搞的美联储不得不祭出连续大幅度加息措施,本轮加息第一次25个基点,第二次上了50个基点,而这次是28年来美联储首次加息幅度达75个基点。  从3月15日首次 ...

  大家应该能够明显感觉到,美国此轮高通胀猛烈而持久,搞的美联储不得不祭出连续大幅度加息措施,本轮加息第一次25个基点,第二次上了50个基点,而这次是28年来美联储首次加息幅度达75个基点。

  从3月15日首次加息到现在,美国的CPI增速仍然是连续大幅攀升。为什么美国此轮高通胀这么难控制?即使美联储下猛药也难以遏制住通胀?

  这就要从这几年美国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全球政经格局的变化说起了。

  笔者认为,美国此轮高通胀的成因是混合性的,不仅有货币超发的因素,而且有供应收缩的因素,还有因疫情和战争导致能源价格上涨的因素,因此,治理高通胀也必须多措并举,特别是美国必须承认过去贸易政策的错误并予以改正,与中国重新建立起合作,如此,方能真正遏制住通胀。

  遏通胀,美联储玩不转了!

  首先是超发货币,疫情这几年美联储超发的货币比过去所有发行货币量的一半还多,这意味着回收货币将是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而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的效用也将因为货币量过多而大打折扣。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过剩,也就是货币发行的数量超过了商品交易所需的货币数量,从而形成了过多货币追逐过少商品的现象。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进行了持续五轮的QE货币大放水(包括2019年9月拯救钱荒启动的QE4和2020年3月新冠疫情启动的QE5),总计规模14万亿美元。其中,从2020年到2021年底(也就是拜登上任以来),美国发行的货币量增加了5.9万亿美元,这是前所未有的印钞量,美元供应总量增加了38.6%。

  美联储5月议息会议纪要表示从6月1日开始缩表,每月拟减持475亿美元资产,三个月后每月拟减持950亿美元资产。以如此速度和规模,要将拜登上任以来超发的5.9万亿美元回收回去,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而且是以每月不间断减持950亿美元的速度。而这还不算此前多轮QE超发的货币数量。

  美元过多是通货膨胀爆发的根源,由于美元已经泛滥,就算美联储采取激进加息的手段,或者是快速缩表,都很难在短期内达到回收货币,控制通胀的目的。

  除了货币超发造成回收困难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美元的霸权地位已经因为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其它货币在国际结算份额中的提升受到了冲击。简单来说,就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所特有的避险功能,因为美元的超发被稀释了,因为美国经济衰退而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减弱了。这就是美联储政策“失灵”的根本原因。

  有人会说,美国高通胀还没有下来,是因为美联储加息的政策效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如果持续大幅加息,美国的通胀形势一定会走低。确实,不可否认,美联储加息的政策效应会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胀也不可能长期增长下去。

  但是,我要说的是,过去美联储超发货币越多,后面紧缩政策的剂量就会更重。如果持续大幅度加息,很可能会对脆弱的美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届时,美联储将陷入控通胀和稳增长两难的境地。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否执行下去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高通胀未被遏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政府高层对通胀形势的误判。

  现在,面对如同脱缰野马的通胀,美联储把抗通胀从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直到最近,美联储和美国政府就误判了通胀趋势开始频频认错。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5月31日罕见发声,承认自己误判了美国的通胀形势,并没有完全理解过去几个月通胀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鲍威尔在此前的采访中也承认,现在美联储因抗通胀行动慢半拍而遭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界审查,而美联储本可以更快加息并降低通胀。

  其实,《华盛顿邮报》在耶伦承认失误之前就指出了这个问题。5月30日,《华盛顿邮报》对美国通胀失控的时间线进行了梳理,并指出,决策失误是导致通胀失控的直接原因。

  供需失衡加剧通胀

  其次是供应收缩。货币超发遇到供应收缩,就像干柴碰到了烈火,势必会点燃高通胀态势。因为通胀本来就是货币过多造成的,如果再加上供应短缺,商品所需的货币量再减少,自然会进一步推高物价。

  那么,美国经济所遇到的供应收缩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是疫情影响。新冠疫情对主要的商品供给国造成冲击。一方面,疫情对以巴西、智利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供给国造成冲击,制约了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疫情对中国以外的制造业集中的国家形成了明显的冲击。

  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出现诸多堵点。疫情导致的全球港口大堵塞现象愈演愈烈,贸易与物流成本急剧上升。从美国的情况来看,作为美国最重要的两个港口,长滩港和洛杉矶港合计占美国海运集装箱吞吐量的40%左右。但疫情以来,两个港口运营效率低下。

  疫情导致劳动力出现短缺。疫情暴发后,美国劳动参与率下降。对于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美联储曾在2021年7月发布的货币政策报告中指出,主要包括疫情导致退休人数激增、育儿压力增加,以及对感染病毒的担忧等。

  此外,能源转型加剧供给紧缺。新冠疫情暴发后,全球能源供给大幅收缩,恢复的步伐较为缓慢,而能源转型加剧了这一变化。

  第二是需求扩张。疫情暴发后,一方面,美联储实施了比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20年3月,美联储通过两次紧急降息将政策利率降至零。与此同时,美联储开始实施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QE)计划。截至目前,美联储的资产规模已经接近9万亿美元,比疫情暴发前增长了一倍。

  另一方面,与2008年不同,美国政府推出多轮财政纾困计划,直接将现金发放到企业和居民手中。新冠疫情暴发后,特朗普政府出台了几轮经济纾困计划。其中第三轮刺激计划金额高达2.2万亿美元,内容包含对各级政府、学校、失业人群、受疫情影响的行业的援助等。

  2021年,拜登政府推出价值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援计划”,其中有近1万亿直接或间接补贴居民,包括向大多数美国人发放1400美元补助金,将联邦失业救济金提高到400美元/周等。这直接刺激了美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进而使得供给进一步收缩了。

  第三是对俄制裁。美西方在俄乌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对俄罗斯实施了核弹级的经济和金融制裁,孰料制裁并不成功,自己却遭到了“反噬”。其直接后果是,由于俄罗斯部分掐断了对欧洲的能源供应,导致欧洲物价飙升,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在内的主要国家都遭到了高通胀的袭击。

  而美国一直想在俄罗斯减少对欧能源供给的过程中坐收渔翁之利,没想到俄乌战争推高了全球的原油价格,而中东OPEC并没有迫于美国压力而增产,导致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美国国内也受到了高油价的侵袭,成为高通胀的主要推手。

  由于疫情、战争和供需失衡,导致美国经济出现供给收缩的局面。这一部分的问题不是美联储加息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应该加大商品供给以平抑物价。美国需要从自身问题触发,找到治理通胀的核心手段。否则,仅靠美联储加息,不仅难以遏制通胀,还可能冲击美国经济,最终迫使货币政策转向。

  减免关税,几成定局

  最后是贸易壁垒。由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启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了巨额的关税,目前这部分关税被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新冠疫情以来,凭借着出色的疫情防控,中国的生产端率先恢复,成为美国填补其商品需求缺口的重要来源。

  据穆迪公司测算,在中美贸易中,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92.4%的成本,仅7.6%的成本被我国消化。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的关税被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可见,贸易壁垒是加剧美国通胀的重要因素。

  针对是否取消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白宫内部形成了两派:一是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为代表,赞成取消部分对华关税。他们认为,调整关税对美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有好处。二是以贸易代表戴琪、农业部长维尔萨克以及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为代表,他们认为,取消关税等于"给中国送礼"。

  一派为了经济,一派为了政治,目前来看似乎经济派占了上风。因为拜登政府正面临中期选举,而他的支持率已经因为通货膨胀高企和枪击事件频发而剧烈下降,现在大致只有39%左右。因此,从提振支持率的角度,拜登政府只能选择在关税上妥协。即与中国合作,已经成为拜登政府的不二选择。

  民调显示,通货膨胀、汽油价格和经济是决定美国今年将如何进行中期选举投票的最重要问题。当前较高的通胀水平或许很难仅靠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予以控制,而由于关税税率的降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压制通胀走势,拜登政府为了控制通胀很可能会取消部分甚至全部对我国出口商品加征的关税。

  据美媒报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时期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依据所谓“301条款”,即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对每年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拜登政府目前正在评估是否应继续征收这些关税。

  此前美国财政部长耶伦6月8日曾在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听证会上称,拜登政府正在考虑调整前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借此缓解当下美国处于几十年高位的通胀。


来源:西陆网

鸡蛋

鲜花

雷人

酷毙

漂亮

最新评论

  • .
  • .
  • .
  • .
  • .

文热点

读排行

客服电话

whatsapp 1122582205

报社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10:00-18:0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1-2017 https://www.51argen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2 蜀ICP备16028384号-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