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华人在线_阿根廷:一个好端端的发达国家,却被满怀好心的总统搞残 - -阿根廷华人门户网站

阿根廷华人在线

  • whatsapp 1122582205
  • 邮箱:horizontechino@gmail.com
搜索

阿根廷:一个好端端的发达国家,却被满怀好心的总统搞残

2021-1-16 21:43| 发布者: | 查看: 2620| 评论: 0|来自: 头条网

摘要:   阿根廷偏安一隅位于南美,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波及到其本土,而且阿根廷较早脱离了殖民统治,取得了独立。同时,阿根廷还拥有相当不错的自然条件,拥有丰富的油气和矿物资源,水草丰美的潘帕斯草原让阿根廷有了&# ...

  阿根廷偏安一隅位于南美,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波及到其本土,而且阿根廷较早脱离了殖民统治,取得了独立。同时,阿根廷还拥有相当不错的自然条件,拥有丰富的油气和矿物资源,水草丰美的潘帕斯草原让阿根廷有了"世界粮仓""世界肉库"的美誉。

  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安全的地缘环境,在20世纪初,阿根廷的连续十年GDP年增长率超7%,阿根廷国民生产总值一度排名世界前十,南美第一。

  然而,阿根廷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而这一切,无论是二战后的经济腾飞还是后来的恶性通货膨胀,都绕不开阿根廷前总统贝隆,可以说阿根廷是"成也贝隆,败也贝隆"。

  或者应该说,阿根廷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发达国家,却被满怀好心的贝隆总统搞残了。搞残之后,他想弥补过失,也无可奈何了。

  阿根廷

  一、十九至二十世纪上叶的阿根廷——"大英帝国的第六自治领"

  16世纪之前,印第安人作为原居民生活在这里,1536年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1810年,阿根廷爆发了著名的"五月革命",随后民众在拉美民族独立运动领袖圣马丁的带领下击败了西班牙殖民者,取得了独立。

  然而,在1816年脱离西班牙取得独立后,阿根廷却没有迎来安宁与和平,而是再次陷入了战乱。由于独立战争是意识形态为导向,缺乏经济诱因,因此独立后的阿根廷各派势力缺少共识,更不必谈团结了。

  圣马丁

  其实阿根廷内战的爆发根本上还是由于没有完善的国家建构,无法有效协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最终导致形成了集权派和联邦派两个对立的派别,使国家陷入到了无休止的内斗之中,直到后来阿根廷也未能完成一个完善的国家建构,这为其日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

  阿根廷的内乱直到1861年集权派的米特勒武力统一全国,并且做出妥协,接受了联邦派制定的宪法才结束。阿根廷国内形势才稳定下来。随后经历了四年的三国同盟战争,阿根廷终于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此时,欧美列强进入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到了电气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装业和餐饮业繁荣带来了旺盛的羊毛和牛肉需求。而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水热条件优越,拥有发展畜牧业的地理优势,于是大牧场放牧业就在阿根廷蓬勃发展起来。

  潘帕斯草原

  与此同时,阿根廷的农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阿根廷繁荣的经济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的投资,而当时英国独占阿根廷海外投资的一半,英国的资本几乎渗透到了阿根廷社会的各个方面,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阿根廷有了"大英帝国的第六自治领"的称号。

  农牧业繁荣带来了铁路和港口建设的热潮,铁路里程从503公里增加到了3.1万公里,铁路将牲畜从潘帕斯运到屠宰场再通过港口运往世界各地。

  随着远洋航海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冷藏船的应用,让阿根廷牛肉出口从2.5万吨增至36.5万吨,这使得阿根廷一跃成为世界五大出口国之一。

  阿根廷经济繁荣,发展迅速。彼时的阿根廷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超越了很多欧洲国家,不仅是南美,而是整个南半球最富有的国家,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称作南美的巴黎。

  阿根廷经济

  二、一战战后的阿根廷——经济奇迹的陨落

  前文提到,阿根廷的经济实际上是出口导向的。阿根廷经济发达是由于国际市场对于肉类,毛呢和粮食的巨大需求,才使得本土的农牧业迅速发展。

  但是,在一战后,各国开始提升关税保护本国农业生产,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更是导致农产品滞销,甚至出现了农场主任由苹果烂在枝头,把牛奶倒入河中的场景。这无疑给依靠出口农牧产品的阿根廷经济带来一击重创。

  阿根廷

  当时阿根廷工业的生产和投资都严重下降,输入资本和进口商品都大幅减少,农牧产品出口价格暴跌。

  经济奇迹破灭,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大量工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阿根廷政局又一次陷入了混乱之中,政府更迭频繁。正是在这一时期,1946年,胡安·贝隆当选总统,而他将对日后的阿根廷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胡安·贝隆

  三、成也贝隆,败也贝隆——贝隆的"第三立场"

  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开始选边站,要么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要么加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然而时任总统胡安·贝隆却设想开辟一个"第三立场",也就是开辟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三条路"。也就是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但同时与社会主义划清界限,保持距离。

  贝隆的口号是: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

  美苏两极

  政治主权就是国家独立,政治生活不会受到域外势力的干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达到政治上的目标,就要取得经济上的独立。要取得经济独立的主要任务要降低国外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社会正义则强调保护工人利益,同时也包含了反对种族歧视的内容。

  而为了达到贝隆设想的美好愿景,就要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然后以政府为主导在全国范围内投资,同时提高税率,尤其对富人征收重税,以及全民的高水平的福利。在政策实施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阿根廷国内无线电销售增长了600%,冰箱销售增长了218%,新建了22座水力发电厂,建设燃气管道,输气能力达到了1500万立方米,阿根廷拥有了南美最强大的中产阶级团体。

  阿根廷

  看起来贝隆带领阿根廷走出了困境,给阿根廷带来了繁荣,但这表面的繁荣下却充满了危机。

  由于阿根廷没有完善的国家建构,因此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并且时常爆发矛盾,正因如此,阿根廷始终难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问题就出在这里,无论是政府主导下的大规模投资、征收高额赋税,还是普及全民的高福利,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今年来的发展,就是全国一盘棋战略,充分发挥我国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但是,之所以能够这样,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拥有完善的国家建构,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微妙的中德关系,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调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贝隆

  但是,阿根廷当时没有完善的国家建构,中央政府无法有效调动地方,政府的政策也难以落实,最终政府的很多政策和投资计划都会变成低效的空谈,很多投资无法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落实。

  而贝隆的政治主张还有一点就是全民福利。贝隆的全民高水平福利却超出了当时阿根廷的经济发展水平。当时贝隆甚至用行政令的方式强制提高工资,直接给工人发钱,这完全违背了经济规律,最终导致了物价疯长和恶性通货膨胀。

  工人手里的钱确实多了,而生活成本的上涨却更多,最终是民众手里的钱越来越多,但是民众的生活却越来越苦。最终民众对于贝隆政府日益不满,最终由于发生了军事政变,贝隆黯然离场,被迫流亡异国。

  阿根廷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贝隆再次执政,吸取了执政失败的教训,贝隆在各方面采取了较为稳健的政策,这也使得阿根廷的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好转,可惜贝隆年事已高,执政一年有余便溘然离世。

  再后来,贝隆的妻子伊莎贝尔成了总统,基本秉承了贝隆的执政理念,但是随后国内再次爆发了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最终伊莎贝尔的政治生涯也在一次政变中结束。

  再往后阿根廷政坛都只是些平庸之辈,而阿根廷这个国家则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缺乏动力,政府高举外债而无力偿还。民众生活倒也还过得去,但是与曾经辉煌时期早已无法同日而语。

  伊莎贝尔

  胡安·贝隆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位光荣的爱国者,他所做的一切出发点也都是为了维护弱势者的利益,直到今日,他的思想在拉美地区也仍然有很大影响力。

  但是他的"贝隆主义"所进行的大规模投资,高额税负,全民高水平福利却为后来为阿根廷连续不断的恶性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

  贝隆没有意识到阿根廷的国家构建存在的缺陷,虽然他尽力推进工业化,企图开辟"第三条路",给阿根廷人带来繁荣,但改革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最终留下的只有超高的通货膨胀率和动荡的政局。而他的继任们企图通过外资缓解通货膨胀,又导致了国家高举外债。

  贝隆

  阿根廷的经济也由于缺乏技术因素的推动陷入了停滞,最终看似强大阿根廷经济深陷中等收入陷阱,发展的滞缓社会自然难以稳定,社会不稳定则导致政府更迭频繁,这些因素造就了阿根廷心电图式的GDP走势。

  贝隆是阿根廷的英雄,他确实曾经给过阿根廷人一片繁荣,但是表面繁荣下却暗藏危机,最终繁华褪去,最终留给阿根廷人的只剩下了一地鸡毛。



鸡蛋

鲜花

雷人

酷毙

漂亮

最新评论

  • .
  • .
  • .
  • .
  • .

文热点

读排行

客服电话

whatsapp 1122582205

报社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10:00-18:0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1-2017 https://www.51argen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2 蜀ICP备16028384号-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