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华人在线_大国启示录:马岛海战之后的扳手腕,伟人邓小平扯下的日暮英帝国 ... - -阿根廷华人门户网站

阿根廷华人在线

  • whatsapp 1122582205
  • 邮箱:horizontechino@gmail.com
搜索

大国启示录:马岛海战之后的扳手腕,伟人邓小平扯下的日暮英帝国 ...

2020-12-27 13:14| 发布者: | 查看: 1708| 评论: 0|来自: 百家号

摘要:   1982年12月,阿根廷总统府,那座被称为“玫瑰宫”的美丽宫殿内,刚刚当上阿根廷总统的加尔铁里面带愁容地看着外面示威的人群,作为军政府的总统,独裁者是他被民众给与的最大称呼。自1976年他支持的军队推翻民主 ...

  1982年12月,阿根廷总统府,那座被称为“玫瑰宫”的美丽宫殿内,刚刚当上阿根廷总统的加尔铁里面带愁容地看着外面示威的人群,作为军政府的总统,独裁者是他被民众给与的最大称呼。自1976年他支持的军队推翻民主政府的军事政变,政变后又被当权军政府提拔。他不可谓不风光,1979年-1982这三年,他一直担任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和陆军总司令。并且在去年12月成功当选总统。加尔铁里可以说是过的顺风顺水。但是,他也有困境。

  阿根廷前总统加尔铁里

  1981年,阿根廷国内矛盾重重:通货膨胀率高达60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达11.4%,薪资增长却只有19.2%,工人大规模罢工。负责阿根廷国内经济经济部长马丁内斯在关于阿根廷的经济状况中这样说道:

  经济内部矛盾已经达到了一种难以调和的地步。工业受到破坏,企业破产。阿根廷的经济不是在重生,而是被毁灭。

  01.坠落马车上的阿根廷,伸出拉下英帝国的罪恶之手

  军政府在1976年上台实行的所谓经济开放改革,却是将阿根廷推入经济冰霜崩盘的幕后推手。经济开放的目标和实质众所周知,阿根廷的经济体系本来就是开放型的,除四十年代期间庇隆政府实行过损害农牧业部门和外资引进的政策外。

  上世纪80年代陷入经济动荡的阿根廷

  从1950年开始,庇隆政府和以后的历届政府都采取了鼓励农牧产品出口和利用外资及外国技术的政策。从六十年代起,鼓励工业品出口成为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到1974年,工业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已达三分之一,汇业品的增值和技术含量达到相当的水平,阿根廷跨入了新兴工业国的行列。五十年代开始的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经济开放进程,尽管存在不少问题,它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1976年马丁内斯提出的经济开放政策却中断了上述开放进程。1976年4月2日公布的《阿根廷经济恢复、稳定和发展计划》中规定的经济开放三大基本目标是:

  一.稳定货币和金融

  二.加速经济增长结构,使阿根廷重新处于依附于发达工业国家的地位。

  因此,可以认为1976—1982年的经济开放具有明显的反工业化性质,它是对1976年以前工业化经济开放进程的全盘否定。经济开放实际上成为自由放任主义的同义词。但是,自由放任主义带来巨大后果我们都已经见识到了——美国1932年时期那场惊世骇俗的经济大危机。通过放弃自身由国家保护扶持起来的民族企业和工业体系,追求所谓的经济自由。结果自然是阿根廷从1981年的债务80亿美元瞬间飙升到1982年的400亿美元。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外汇储备不过才区区80多亿美元。

  加尔铁里很无奈,示威者们和反对派都在不断挑起新一轮的冲突,逼迫他下台。而军政府这边,经济不景气,军队的日子也不好过,而如果将枪口对准民众,在全国进行血腥镇压,他可能会直接被军队直接抛弃,直接死于政坛。

  如何破局?加尔铁里并没有什么办法。经济他真的不会,一直在军队中混的顺风顺水的他,带兵打仗也许还会一点,在政坛摸滚带爬这几年,权谋诡计也学会一点,但是,搞经济那他是真不行,或者说,军政府上台的这几年,就没有一个会搞经济的。阿根廷的经济和综合实力从之前的南美一霸,现在一直在走下坡路。国力已经经不起消耗,如果再不想办法,军政府会下台,而整个国家都会陷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上任总统不久,他访问了美国。里根总统对于这位一直反对共产主义而且乐于讨好美国的阿根廷总统很有好感,给予了阿根廷几千万美元的援助贷款。出口了很多的武器,同时帮助阿根廷训练军队。

  法国的“飞鱼导弹”

  西方也和阿根廷交好,法国将最先进的出口武器“飞鱼导弹”卖给了阿根廷。而和苏联的关系,阿根廷一直出口粮食给这个重工业发达农业却不行的超级大国。国际关系上阿根廷可谓混的顺风顺水。解决危机,加尔铁里将眼光投向了远方被英国成为“福克兰群岛”的马岛。那里,是历届阿根廷政府都一直想拿下的地方。

  70年代西方滞胀经济危机后,英国的国力也大幅削弱。原本二战之后一直走下坡路的英国,此刻更是艰难度日。曾经世界第一的日不落海军,如今只剩下几艘舰艇勉强支撑度日。刚刚建造的航母无敌号又打算卖给澳大利亚,而原本仅剩一艘的航母英国也打算出口。而反观阿根廷,经过近十多年的军事发展,虽然经济不景气,但是也可谓兵强马壮。加尔铁里将国防部长埃利斯叫到跟前,问道:出兵马尔维纳斯群岛,我们获胜的几率有多大。

  埃利斯回答道:

  英国不会出兵,毕竟它们深陷于经济危机。撒切尔作为一位第一位女首相,本就饱受争议,保守党在英国如今不得人心,因为压榨福利。我们与美国等国交好,苏联也相处不错,至少他们应该会保持中立不会帮助英国。所以,出兵胜算很大,而且我们近。军队已经待命,只需您的指令。

  1981年英国打算撤走在马岛的部分军队以及同年《英国国籍法》中限制给予马岛居民全面的公民权这一系列事件。使得加尔铁里也认为,英国已经打算放弃马尔维纳斯群岛了。阿根廷海军司令霍黑·阿那亚,加尔铁里的最坚定支持者,也是军队的高级将领已经制定好了进攻马岛的计划,在他的鼓励下,加尔铁里也更加坚定自己抢夺马岛的决心。1982年4月2日,加尔铁里下令出兵占领马岛,马岛战争正式爆发。坠落的阿根廷伸出将英国拖下去替代自己的罪恶之手。

  02.马岛战争阿根廷的惨败,英国的不可一世与傲气

  加尔铁里没想到的是,他的进攻很快遭到了英国撒切尔的强烈反击。远在一万三公里外英国伦敦唐宁街的撒切尔在得知阿根廷公然进攻福克兰群岛的时候,直接愤怒地大力拍桌子。 时任英国国防大臣约翰·诺特回忆道:

  撒切尔在英国议会发表动员演讲

  首相很愤怒,她对内阁官员说,我们要让那一个蔑视我们的那个混蛋(指阿根廷)付出代价。

  阿根廷进攻马尔维纳斯群岛当天,撒切尔就推掉所有的活动计划,直奔国会发表演讲。当保守党内部有人建议不出兵的时候,她毫不留情地给予最强烈的反驳。在政府的控制和指示下,英国的所有主流媒体开始展开舆论,在国内营造氛围。在伦敦的大街上,媒体报刊们张贴动员广告,新闻和但是节目播报的是阿根廷如何不友好地对待在福克兰群岛的英国人。

  撒切尔在英国整个政治阶层原本打算放弃福克兰群岛的时候,用自己的演讲手段,硬是争取到了国会的全体支持。在撒切尔内阁的动员下,整个英国的民族主义被点燃起来,青年们都踊跃报名参军,奔赴战场。誓死保卫英国的福克兰群岛也就是马岛。当阿根廷拒绝用外交手段归还时,英国出兵已然成为事实。

  英国动用了举国之力,将已经摇摇欲坠大不如前的大英帝国日不落皇家军队整合。在以两艘2万吨的轻型航母为核心的所有吨位综合60万吨战舰与一堆国内的商船,载着满满的物资,直奔马岛,这支特遣舰队也是大英帝国能够拿出的最大底气。对于首相撒切尔和整个英国来说——这是一场尊严之战,只能胜,不能败。当特遣舰队由英国出发时,美国的《新闻周刊》杂志封面头条就用:

  "The Empire StrikesBack"(帝国大反击),用刚上画的星际大战电影名称来幽默地关联旧的大英帝国。

  马岛战争尽管历时只有百来天,但是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加尔铁里无论也想不到,当马岛战争开战刚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就宣布对其进行制裁,法国,美国等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对阿根廷实行武器禁运,并且还为英国提供武器和资金贷款。阿根廷战前和法国签订条约购买的14架战斗机以及价值8亿美元“飞鱼导弹”都被法国转手卖给了英国。

  美国更是直接提供卫星为英国提供情报。而苏联宣布支持阿根廷,但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苏联只给予了阿根廷十分有限的情报支持,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帮助。而在联合国和整个国际社会。英国通过西方垄断世界的舆论,将阿根廷描绘出十恶不赦的侵略者。国际社会对于英国的“受害者”身份的支持认同。阿根廷陷入了国际舆论的严重不利环境。彼时的中国,站在国家利益上,选择了支持阿根廷。这是阿根廷一直支持中国和中国交好的国家关系影响的。但是,中国并没有多大的话语权和能力。

  战争结果可想而知,拥有整个西方支持的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击败了孤立无援的阿根廷。这场74天的战争也第一次将整个世界展示出了大英帝国身为联合国五常的地位和实力。而阿根廷在占据天时地利的家门口被英国爆捶一顿也确实让人感到意外。在战争前期,阿根廷占据着很大的优势,法国的飞鱼导弹威力强大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巨大的实践。英国在前期其实并没能讨到多大的好处。但随着战争的持续,依靠进口武器的阿根廷逐渐撑不住了。由于武器禁运,西方国家不卖给阿根廷武器和装备零件。一旦武器损坏或者受损,阿根廷根本无力维修和补充。飞机摔一架少一架。导弹用一枚少一枚。

  英国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成功从阿根廷手中夺回马尔维纳斯群岛。但是阿根廷仍未放弃对马岛的主权要求 。战争对双方的政治影响都是巨大的。阿根廷的战败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反政府运动,最后导致军政府倒台。对于英国来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横扫全国,加强了以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的权威,同时帮助英国保守党赢得了1983年的普选。英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得到巩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权威也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6月23日,加尔铁里在国内的抗议声浪中下台。而撒切尔夫人则是在英国军港码头,带着人群迎接着英国军队的凯旋归来。那一天晚上,英国的人们在欢呼。美国《华盛顿邮报》形容英国:王者归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也发表文章,称:这是一个混混对一个绅士的挑战,很遗憾混子输了。

  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唐宁街五号发表了演讲:

  “我们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于是去落实执行。大英帝国再次壮大了。我们,依然是日不落的帝国。”

  03.与中国的扳手腕,关于香港谈判的高手过招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而在3个月前,英国刚刚打赢了马岛战争。整个国家都是一种不可一世的傲气,仿佛那个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又回来了那般。下了飞机,撒切尔夫人脸上带有的那份骄傲和额自信依然没有散去。她与邓小平的会谈揭开了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

  邓颖超和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先到人民大会堂新疆厅拜会邓颖超,邓颖超早已在门口恭迎。两人是老朋友,故人重逢,谈得十分尽兴。与邓颖超告别后,撒切尔夫人随即到福建厅与邓小平会见。与邓颖超早早在门口恭候不同,福建厅大门紧闭,撒切尔夫人见状虽然有些踌躇,但依旧快步向前,快到门口时,福建厅大门才缓缓打开,笑容满面的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握手致意。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寒暄说:“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您很高兴。”邓小平的回答颇为微妙:“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您来呀。”

  撒切尔愣了一下,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但是依然面带微笑。主宾两人分位就坐。此时的记者依然在场,而会谈的时间也尚未开始,两人开始了闲聊。6分钟后,记者被请了出去。会谈正式开始,这是中英关于香港之间的第一次谈判。也是之后中国收回香港的最重要的一次谈判之一。

  撒切尔夫人用一种趾高气扬的语气对邓小平说道:“要保持香港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和后果。中国可以拥有所谓称呼是的主权,但是具体的治理需要依靠英国。”而撒切尔所说的这一切,都是在坚持三个条约的基础之上的。而这所谓的“三个条约”是指19世纪英国政府同中国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建立初期,考虑到当时的国力和一系列的因素(英国是最先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的几个国家之一,并于中国建立了代办级的外交关系),中国并没有直接解放香港和澳门。因此,香港问题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邓小平立即表明了中国政府立场:“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是明确的,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主权问题;再一个问题,是1997年后中国采取什么方式来管理香港,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个问题,是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要妥善商谈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十五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

  关于香港主权,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必讨论,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和九龙。

  他对撒切尔夫人说: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坚定说完中方的底线之后,邓小平依然面带微笑地看着撒切尔。

  撒切尔摔倒

  撒切尔有些错愕,她没有想到中国已经下定了那么大的决心。“就算我答应了,议会那边也很难通过,皇家军队也不同意。”撒切尔夫人硬是反驳道。话语最后,撒切尔提到了军队。这是一种隐隐地威胁。但是邓小平毫不畏惧。

  “如果可以,我们今天晚上就可以解放香港。而你们的舰队,或许可以赶来参观一下中国解放军进驻。而且,我们坚持和你们谈判,只是两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你们的皇家海军或许可以攻下马尔维纳斯,但绝对进不去珠江口。北京,不是布宜诺斯艾利斯。”

  说到最后,邓小平很是淡然地端起了桌上的茶盏,轻抿一口。而留下了脸色凝重一直盯着邓小平的撒切尔。这场原本一个半小时多的会议交谈硬是延长了50分钟。持续了两个半小时。会议结束之后,撒切尔夫人一脸凝重地走出了人民大会堂,身边的随从也是沉默不语。突然一个踉跄,在人民大会堂的阶梯上摔倒了。身边的警卫连忙走上前,撒切尔夫人摆了摆手,一旁的随从连忙搀扶她,被随从扶起后未显丝毫慌乱之色,神态自若地向在门前等候的记者招手致意后从容离去。

  但是,这一幕被记者拍了下来,并被外国媒体刊登成社评封面——《撒切尔在中国的失意——新兴大国对老牌帝国的有力一击》。

  04.撕下英国的老虎皮,夕阳下的大英帝国

  对于中国政府毫不客气的反击,撒切尔是完全没想到的,她本以为,英国在马岛战争中的获胜会使得中国有所忌惮,进而有所让步,但是实际上看来,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反而是在本次的谈判中,邓小平毫不客气地说道,英国进不去珠江口。

  在马岛战争,英军阵亡255人,伤777人,被俘210人,损失舰船16艘、飞机34架,耗资12亿美元以上。但是,加上战争动员和舆论以及各种费用,这次的战争英国花费了大约20亿美元。这并不是一笔小费用,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经济改革中的英国。此时的英国本就背负着经济压力。如果和中国打,远征的话,路途更加遥远,代价更大。而且,英国面对的将是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二强国,经济GDP增长速度10%多的崛起大国。

  在1951年的时候,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就可以凭借自身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退。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如今30年过去,英国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多大的进步,而中国则不同。而且,英国的这次获胜,是得益于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支持。如果攻打中国,北约不一定会支持。作为美国抗衡苏联的重要国家,中国的重要性如今可以说是超过中国的。攻打中国,如果美国出手就是将中国推向苏联。美国不会帮英国。而法国在欧洲国家中,一向和中国关系不错。而且英法直接有历史存在的矛盾,法国人这次对阿根廷禁售武器更多是美国的意思。

  因此,当撒切尔对邓小平发出军事威胁的时候,邓小平毫不留情地揭下了她的狐假虎威。这是一层蒙在英国身上的老虎皮。而此时的英国,说句直白的就是纸老虎。中国完全有能力在近海将英国的远征舰队击沉在亚太。一个老牌帝国面对一个新兴崛起大国,没有任何巨大的优势和高傲。在国际上,中美建交和中国在联合国地位的恢复,使得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根本不输于英国。

  中美关系刚刚处于蜜月期,里根对于中国还是有交好的意愿。而对于英国来说,与中国开战不符合刚刚经历战争后的英国。因此,对于中国的条件,撒切尔最终还是在犹豫上基本答应。但是,邓小平很直接了当地说:

  我们最多有两年的时间谈判,届时如果英国依然执意,那么中国将单方面宣布对香港的主权。

  后来几天,撒切尔在收到英国国会的反对后,英国的保守党资深党员蒂文斯强硬地对她说:中国不会那样做的,如果中国真想和我们撕破脸皮。应该不能丢。接下来之后,撒切尔又改变口风,坚持三个原则。中英谈判没有什么进展。

  谈判持续到1983年,当邓小平发现中英之间谈判并没有任何实际进展的时候,在他的授权下,3月份,中国政府已经拟定关于香港的方针政策,可能会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中方明确表示,如果谈判不能达成共识,中国将单方面宣布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在这种巨大的压力背景下,撒切尔夫人不得不致信邓小平,表示愿意谈判。中英谈判,以中国占据强有力的优势开始正式有了进展。

  1997年香港回归

  而此时的中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探索时期,撒切尔领导下的英国,尽管在新自由主义改革下,国力得到发展,但是英国的军队依然在走下坡路。中英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崛起的大国和后退的老牌帝国,第一次碰撞就这样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进程都是比较顺利,中国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硬态度,撒切尔最终只能不断妥协。因为中英谈判下,一旦谈判进程不顺利,港股就下跌,而港币直接和英国挂钩,香港股市动荡严重影响到英国的经济。作为英国经济的一个重心之一,香港对于英国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英国率先慌了阵脚。在1984年9月18日,经过艰难的磋商和谈判,中英就《联合声明》达成了协议,这份协议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勾勒出香港未来繁荣稳定的蓝图。中国将于1997年正式收回香港的主权。

  05.马岛海战的启示与英帝国的衰颓

  马岛海战对于中国还有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启示,拥有巨大的影响。对于英国来说:在这次战争中,英国最先进的驱逐舰菲尔德号被击沉,无敌号航母被击中。而对方仅仅是一个发展中弱国。强大如英国对上一个发展中国家,竟然需要依靠盟友的武器断供和支持才获得胜利。与国际舆论想象中大获全胜不同,这次的战争,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英国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东西。甚至连战争赔款都没有,除了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和颜面。

  英国获胜只不过使得保守党的支持率大涨,撒切尔赢得了两届的连任。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但英国前期的经济改革依然陷入困境,福利国家下懒汉效应难以改变。战争的巨大财政支出让政府和民众承受了代价。而对外出口并没有巨大的优势的英国没能讨到什么的大好处。同时,滞胀危机依然存在。

  对于中国和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这场战争使得我们认识到,依靠别国是不现实的。阿根廷自以为西方会支持它,自认为和西方交好就能够获胜其实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永远不可相信的。武器只有自己制造才是王道,受制于人的后果就是阿根廷在战争爆发后没有武器补给,导致最终只能悲惨投降。

  国家利益永远是最真实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阿根廷自以为跟随美国,就能够获得其支持,最后证实了这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中国支持阿根廷,是出于一种对国家利益的支持,也同样是在为自己争取权益。马岛距离英国十万八千里,在阿根廷家门口,却是英国国土。英国不曾拿起国际法律请求司法裁决,也从不提出200海里的说法。历史就是历史,英方与阿方未曾互利共赢共同开发。南海问题的解决要从中获得启示。

  南海距离中国近,但是如今世界局势的不稳定,稍不注意就会被其他国家以所谓的拥有主权给抢夺。这是马岛的教训。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一切的一切,只能依靠自己。

  文章最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话传于千里不利于己,食果为腹为真理。

  执笔为剑,写天写地写华年;落字为棋,点兵点将点江山。欢迎关注,我是国际观察小林。#国际##香港回归#



鸡蛋

鲜花

雷人

酷毙

漂亮

最新评论

  • .
  • .
  • .
  • .
  • .

文热点

读排行

客服电话

whatsapp 1122582205

报社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10:00-18:0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1-2017 https://www.51argen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2 蜀ICP备16028384号-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