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华人在线_突袭普陀山:潜藏在明清易代背景下的台湾对日贸易 - -阿根廷华人门户网站

阿根廷华人在线

  • whatsapp 1122582205
  • 邮箱:horizontechino@gmail.com
搜索

突袭普陀山:潜藏在明清易代背景下的台湾对日贸易

2021-6-15 19:47| 发布者: | 查看: 43| 评论: 0|来自: 网易网

摘要:   公元166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突然造访浙东,袭击了位于舟山群岛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不仅将几座寺庙的财产洗劫一空,还把院门内的大钟也掳掠至巴达维亚总部。对于熟悉早期西方殖民史的读者而言,这种并不普遍 ...


  公元166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突然造访浙东,袭击了位于舟山群岛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不仅将几座寺庙的财产洗劫一空,还把院门内的大钟也掳掠至巴达维亚总部。对于熟悉早期西方殖民史的读者而言,这种并不普遍的的举动多少显得有些诡异。因为除香火旺盛的寺庙外,当地并无繁华港口与交易市场。

  但通过梳理当时舟山群岛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局势变迁,我们便可洞察出该事件背后的潜藏因素。这些临海而建的普陀山寺庙,极有可能被台湾郑氏家族与日本幕府间的贸易所牵连。这才成为荷兰人的进攻目标,并为名义上已统御当地的大清王朝所默许。

  

屡遭遗忘的普陀山


  17世纪 荷兰人笔下的浙江省与舟山群岛

  早在欧洲人初涉远东之际,就对普陀山的宗教圣地定位是有所认识。最晚在16世纪40年代,位于舟山群岛南端的六横岛,已成为无数葡萄牙冒险家所向往的双屿港。他们经常以私人身份组团前往,同来自闽越、吴越、日本和琉球的海商团体完成贸易。甚至还有少数人继续向北航行,目睹过有竖立在山顶寺庙的佛像,并在点滴记载中留存下来。

  但在严守海禁政策的明朝中前期,始建于唐朝的普陀山已多次遭遇整体性破坏。早在朱元璋争夺天下在1386年,就为打压宿敌方国珍的旧部,特意命手下上岛进行烧殿毁佛行动。虽然寺庙在1488年得以重建,却很快又在1522年后因官军和倭寇的频繁冲突而再度被大面积放弃。加之六横岛上的双屿港也在1548年被明军捣毁,人烟更为稀少的舟山便无力撑起普陀山圣地的供养负担。直到万历皇帝执政的1605年,才终于开启缓慢的复兴历程。此时的葡萄牙商船,也已拥有非常稳定的澳门-长崎航线,便不再需要中途停靠舟山。


  明军偷袭双屿岛前后 普陀山就因局势紊乱而再次遭放弃

  相比之下,稍后抵达的荷兰人就更无动力探寻浙东海岸。特别是在其抵达远东的早期,主要将葡萄牙与西班牙竞争者视为主要目标。因此,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都局限于广东和福建,意在夺取澳门并截断从厦门到马尼拉的白银供应链。然而,本土的郑氏家族突然蹿起,让设在台湾的东印度公司基地开始变得岌岌可危。虽然双方并没有立刻撕破脸皮,却已经在海峡两侧和日本市场展开了激烈争夺。只不过在当时,前者忙于将自身融入明朝的官营经济体系,后者则致力于将西葡对手挤出印度、锡兰和南洋群岛。所以才维持着短暂和平,并将北方的普陀山给暂时忘记。

  不过,所有平衡皆因明朝的最终灭亡而被打破。公元1645年,大股清军沿大运河南下,迅速将毫无战力的南京福王政权给轻易扑灭。远在福建的郑氏集团,便迅速建立起以唐王为核心的隆武政权,并直接成为小朝廷的中流砥柱。但包括首领郑芝龙在内的几位头面人物,都只把拥护南明看做是发展壮大自身的一次风投机会。于是就借助福建地方派与浙江鲁王政权的固有矛盾,打着反清复国的名号北上,用军屯手段进占舟山,并尝试以财政补贴来牢牢控制对方。结果却与支持鲁王的浙东地方派发生矛盾,以至于在大敌当前的恶劣局势下,还忙里偷闲的在群岛间爆发过内战。


  以舟山和浙东为主要地盘的 南明鲁王政权

  当然,对于早已退居幕后许久的舟山群岛来说,乱世降临也是其再度发达的一个机会。在经历了大批难民涌入的困难期后,原本已趋于荒废的很多岛屿又重新获得开垦。坚持抗清的浙东义军,也需要通过贸易等手段来获得生活物资。因而重新打通了位于浙东与闽越之间的近海航线,并将辐射范围延伸至澳门、台湾与日本三地。特别是自古就以水路联通当地的后者,还一度被南明视为最大的求援对象。无论浙东人居多的鲁王政权,还是福建人为主的唐王势力,都曾派人向德川幕府借兵和索要军火。至于早就有日本关系的郑氏,更是在此类外交活动中表现活跃。尽管最终都没等来东瀛大兵的增援,却进一步强化了他们要维持日本市场的坚定决心。

  到了公元1651年,清朝水师在舟山海战中大获全胜,从而顺利将这片孤悬于浙东大陆外的群岛纳入治下。但屡禁不止的沿海走私,还是让小股义军能继续在各岛礁间保持存在。南方的郑氏集团也因唐王政权覆灭后,只得退回厦门与金门两岛再做抗争,便继续将贸易航线联通到当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素来是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便地位飙升起来。因为地理位置正好是群岛最东端,不容易为定期巡航的水师所彻底封堵。加之岛上土地全都为寺庙所持有和管理,便自动成为反清力量的走私中转站。


  登陆舟山群岛的清军水师部队

  

多方势力的补救行动


  古代普陀山的地势模型

  事实上,早在佛教刚刚走出印度的公元1世纪,寺庙便是自带商站功能的洲际中转站。大批僧侣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将自己的商业体系随信仰一同带往中亚与东南亚。最后又顺势进入中国,成为拥有相当特权利益的地方庇护组织。其中的水路部分,便是普陀这类依山傍水的东南沿海圣地。繁盛的香火更是传承至今,成为各地风景区内的重要旅游资源。

  但在北宋攻灭吴越与南汉王国后,各沿海寺庙的特权被大幅度削减。随后又是伊斯兰商人在印度和东南亚的后来居上,让这些停留在远东的佛教商业体系都趋于瘫痪。不过,依靠朝廷补助、香客捐赠或所属土地供奉,依然有强于普通村舍的经济实力。僧侣中也不乏某些精通医学、文学、翻译和冶炼工艺的技术人才,努力与周遭的世界保持协调,顺便维持住自己脚下的那一亩三分地。特别是在四面环海的多山孤岛,寺院的营生和自我维持能力还要更为突出。而由明清易代所早就的特殊时刻,也彻底激活了被潜藏许久的商贸功能。因此,当满清朝廷在1655年开启大规模海禁,还反向强化了普陀山的经济地位。


  普陀山恰好位于群岛的东部孤立位置

  与此同时,困守厦门的郑氏集团已因海禁影响而每况愈下。最终迫使年轻气盛的二代领袖郑成功铤而走险,在1659年开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北伐行动。在张煌言率领的浙东士兵带路下,短暂占领沿途的舟山,并将战火一度烧到接近长江中游的芜湖。然而,随着郑氏主力在南京和崇明岛上接连溃败,清军也再度夺回了群岛控制权。唯有普陀山依靠圣地优势维持现状,继续充当海禁铁幕下的小小缺口,维持着少量浙东义军的物资供给和对外联系。只是因清廷在1661年再度强化海禁尺度,迅速表现出杯水车薪且日益艰难。

  到了1662年,走投无路的郑成功终于将目标转向台湾的荷属福摩萨领地。利用守军松懈和东印度公司的不重视态度,成功将热兰遮城变为自家的东宁府。但依旧在温州水域坚持的张煌言,却对这样的选择颇有微词,觉得这是为一己私利而浪费了增援西南桂王政权的宝贵时间。言下之意,也是希望对方继续提供支持,好让自己的人马至少在舟山站住脚跟。但从郑氏集团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要求无疑很难获得多数成员认同。


  率军登陆台湾的郑成功

  当然,台湾岛控制权的易手,也让荷兰人与郑氏集团的关系彻底决裂。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已经成功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马六甲、锡兰岛与香料群岛的贸易据点,并利用岛原之乱的恶劣影响将之逐出日本。因而,每年至少有7艘大型商船要走台湾海峡造访长崎。郑氏集团则在完成横刀一击后,已完全具备阻断其商业航运的地利。同时,迁往台湾的福建商人,因海禁影响而加重对日本市场的依赖,继续利用老关系在日本与荷兰人保持竞争态势。从而也具备了在海峡上拦截东印度公司商船的充分动力。于是,巴达维亚当局迅速向控制大陆的满清朝廷抛出橄榄枝,并且积极组织舰队准备反攻台湾。

  公元1663年,17艘武装商船由舰队司令博尔特率领开往福建。在途径台湾北部的基隆时,专门派出300名陆战队员重新占据先前被自己放弃的旧要塞。至此,东印度公司正式开启自己的补救行动,并在当年冬季的海战中帮清军夺取厦门与金门两岛。作为集团第三代领袖的郑经,则只能为继承权而彻底放弃大陆沿海,集中全部精力回台湾发动内战。稍后更是为当地的恶劣气候与物产贫瘠而发愁,只得招揽英国和西班牙商人到自己地盘做买卖,苦苦维持自己在日本市场的中间人角色。


  互为犄角的荷属福摩萨和长崎出岛贸易站

  

一口大钟的心酸传奇


  出现在日本长崎的荷兰与中国商船

  事已至此,东印度公司与郑氏集团的摩擦纷争,便顺着商路北延至舟山群岛。虽然前者的大型盖伦帆船拥有续航力优势,可以不经停靠就从爪哇岛直接航行至日本。但后者的船只技术就较为落后,又因缺乏货物而还必须从浙东走私到部分大陆物产。因此,许久没有战乱波及的普陀山,便成为荷兰人眼中的众矢之的。

  公元1665年,博尔特再度率领武装商船队抵达基隆,并将北方的普陀山也当本次出航的攻击对象。尽管目前已没有关于荷兰人此次北上突袭的兵力记载,但其规模和舰船火力无疑都强于寺庙扎堆的小岛僧侣。哪怕郑经可能在当地安排有武装看守,也很难在巨大差距下挽狂澜。于是,登陆者便在岛上横行无阻。先是用舰炮击毁坐落于山顶的观音雕像,接着又纵火将最主要庙宇普济寺的大分部建筑焚毁。同时还不忘将收藏于各寺的金银、货品和文物都劫掠一空,其中就包括了法雨寺内的一口大钟。随后又将其带回巴达维亚,作为战利品悬挂在城门上做公开展出。


  在远东海面横行无阻的东印度公司船队

  面对荷兰人的挑衅之举,海峡两岸的满清与郑氏集团都没法予以直接回应。前者正好处于康熙皇帝登基之初,内政外交都由鳌拜等顾命大臣所把持。相对于小皇帝后来的凡事亲力亲为,这些旧满洲贵族的处事风格更为随性。例如容忍吴三桂、尚可喜与耿继茂的汉人藩王势力,也比较强调因俗而治和借力打力。红毛夷的举动无疑是帮其削弱对手,自然没有任何追责和讨要说法的意思。后者则因台湾本地木材质量欠佳,无法再制造出合格的大型海船。只能在隔年出动40艘小船+6000士兵+4门大炮,围攻只有300欧洲雇佣兵驻守的基隆。结果却屡遭挫折,不得不退回南方再从长计议。

  公元1668年,东印度公司出于经济回报率核算,最终将驻守台湾的武装人员全部撤出。困守东宁府的郑经,也放弃了继续在浙东地区高走私的高成本运营,转而从日本直接招揽商人到基隆定居。但终究是没能在岛国市场上力压荷兰对手。在这轮风波中被摧毁的普济寺,则一直到该世纪末才重新获得修缮。当初被掠往巴达维亚的大钟,也在1699年的地震中被埋入废墟。直到1724年,才被当地人重新发掘出来,并由移民当地的福建商人出钱赎回。最后在1729年由荷兰商船运抵广东,几经周转才重新安放回法雨寺中。


  荷兰人笔下的中式庙宇和神像

  此时,当初参与突袭的士兵已大都作古,而联手酿成悲剧的各方势力也基本偃旗息鼓。坚持抗争的张煌言,早在1664年就因心灰意冷而解散部队,并很快被官府捉拿处决。默许整个事件的鳌拜等旧满洲贵族,也都没能熬过残酷的宫廷内斗。郑氏集团更是在郑经死后不久的1683年,就被昔日旧部施琅给率军攻灭。至于来去匆匆的荷兰船员,也彻底失去了海上马车夫殊荣,反过来沦为后起强权的战略跟班。

  那么以普陀山为代表的整个群岛呢?又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从1684年起,清廷因郑氏消亡而暂停浙东海禁,并在后来将舟山作为招待英国商船的红毛馆所在。直到乾隆当政的1557年,才为规范帝国的内在布局而被迫闭关。虽然普济寺等佛堂的香火依然兴盛,却早已无法从根本上再促进海岛的经济发展。所谓帝国制的悲哀,大体上就莫过于此......



鸡蛋

鲜花

雷人

酷毙

漂亮

最新评论

  • .
  • .
  • .
  • .
  • .

文热点

读排行

客服电话

whatsapp 1122582205

报社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10:00-18:00

客服QQ点击咨询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1-2017 https://www.51argent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2 蜀ICP备16028384号-2

返回顶部